1998年彭德怀的侄女拜访杨尚昆,初次见面杨说道:你来得正是时候
阅读本文前,您可以点击【关注】成为铁粉,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,免费了解党史热点、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,不忘历史,永记先辈! 杨尚昆和彭德怀是一对合作多年的黄金搭档,私下里也是如同兄弟般亲密。杨尚昆曾直言:彭德怀同志真的是一个很高尚的人。 彭德怀去世之后,彭钢常常来访杨尚昆,没想到一见面,杨尚昆便说道:你来得正好,我也要找你。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其实,杨尚昆和彭德怀的关系非常密切,两人不仅是战友,私下也是如同手足一般的存在。 彭德怀和杨尚昆之间的相知相交 1933年6月,杨尚昆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,年底又去了红军第三军团担任政治委员。这个时候,彭德怀已经35岁,早已是声名鹊起的将军了。 杨尚昆比彭德怀小9岁,虽然年龄上小一号,但他投身革命的时间比彭德怀更早。所以在党龄上,杨尚昆比彭德怀还要多两年。当时,由于王明一行从苏联回国后掌控了中共中央,杨尚昆来到这里时就有点“钦差大臣”的感觉。 杨尚昆第一次见到彭德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。那会儿,彭德怀虽然是军团长,但他穿着跟普通战士差不多,毫无架子。 他一进军团指挥部,彭德怀就过来握住他的手,满口的湖南腔热情地欢迎他。 接着,他客气地说:“我年龄比你大,不过文化水平不高,革命也迟到了些,以后咱们多多照应,遇到事情好好商量。” 这俩人背景差异大,经历各异,但由于都心怀对革命的忠诚,关系却非常融洽,经常一起坐下来聊心里话,彼此之间也毫无隔阂。 杨尚昆刚一踏入苏区,就遇上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。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,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,甚至有一枚炸弹差点就在杨尚昆身边爆炸。 彭德怀一听到战机俯冲的轰鸣,立马把杨尚昆推进了坑道里。就这样,杨尚昆得以保住了性命。 彭德怀果断下令撤回部队,避开火线,转移阵地以保全实力。面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阻扰,他依然勇往直前,让杨尚昆对他心生敬佩。杨尚昆在晚年时,仍旧清晰地记得彭德怀那种铮铮铁骨的神情。 1935年6月,红一方面军在雪山脚下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合。这时,张国焘打算谋求中共中央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。 张国焘于是去找了彭德怀和杨尚昆谈谈,结果,两个人的回应方式各不相同,导致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,他们的态度显得十分明显。 为了让红四方面军顺利北上,中央决定将杨尚昆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。于是,两人就这样不得不告别了。 张国焘公开不听中央的号令想要北上,这事儿让中央决定各自行动。于是,叶剑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尚昆。 杨尚昆按时到了约定的地方,跟叶剑英汇合,正好在黎明时分,看见毛泽东和彭德怀在向他们招手。彭德怀没说啥,只是紧紧握住了杨尚昆的手。 没过多久,中共中央召集了政治局扩大会议,决定将单独北上的红军重新组建为工农红军。毛泽东担任政委,彭德怀是司令员,叶剑英担任参谋长,王稼祥负责政治部,杨尚昆则是政治部副主任。 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,杨尚昆来到中共中央北方局,先后担任副书记和书记。从1938年起,北方军和朱德、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总部一起,领导华北地区的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。 在那段时间里,他们又一起度过了两年。两年后,杨尚昆接到命令返回延安,名义上依旧担任北方局书记,实际的工作全都交给彭德怀代管。 解放战争期间,彭德怀负责西北战场的前线指挥,而杨尚昆则负责中央直属纵队的指挥工作,同时担任中央后方委员会的副书记,主要职责是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以及协调中央机关从延安的撤离。 1947年6月,杨尚昆接到任务,要把信送给彭德怀。当他到达前方司令部时,和老朋友久别重逢,两个心情都特别激动。 杨尚昆把毛泽东亲笔写的信递给彭德怀,彭德怀看完后问:“你知道这事吗?”杨尚昆回答说,自己可不敢妄加揣测。 彭德怀跟他说,主席的意思是让他负责西北的军事事务,而后方的事宜则交给老总。杨尚昆推测,这大概是毛主席在去苏联前的一个嘱托。 后来,杨尚昆才明白毛主席给彭德怀发信,是为了酝酿新的战略安排,以及和贺龙的调度指挥关系。他们处理得相当不错,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。 通过长时间的合作,杨尚昆对彭德怀的理解和认知越来越深。 他觉得,彭德怀是一位能独立思考、勇于改正错误,心胸开阔且敢于修正自身过失的人。 他的内心热情洋溢,虽然外表显得很严肃,但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他一生的目标,参军打仗不过是他实现这些理想的一种方式。 1959年庐山会议过后,彭德怀遭遇了不公正的批判,被罢免职务,随后在北京的吴佳花园中度过闲居生活。毛主席安排杨尚昆与他进行联系,每月两次。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杨尚昆常常去探望经历困境的彭德怀,把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关心传达给他。 每次杨尚昆去看彭德怀,总能发现他要么在忙着干活,要么在外头调查,或者就在家里照顾一些事情。彭德怀常对杨尚昆说:“作为共产党员,咱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。只要国家好,人民幸福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 在那个时候,彭德怀所有心里话都跟杨尚昆倾诉。到1965年下半年,毛主席做了个决定,让他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。 杨尚昆把让彭德怀回去工作的信息传达了,同时也提到毛泽东请他到家里吃饭的邀请。彭德怀听后高兴得不得了。 过了一段时间,他们在毛主席那里聊了很久。几天后,彭德怀特地到杨尚昆家里告别,表示对杨尚昆这些年来的关照非常感激。 杨尚昆也多次提醒他,希望他回北京时能再见上一面。没想到,这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相聚。 一周后,杨尚昆也被撤掉了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,到了下边工作两三年。就这样,这对老战友都离开了北京。 彭德怀去世后,杨尚昆常常会想起他。 彭德怀侄女看望杨尚昆 彭钢是彭德怀的侄女,可在他心中,她就像亲生女儿一样。因为彭德怀没有自己的孩子,彭钢成了他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、沟通最频繁的晚辈。 不论是待人接物,她都受到伯父的熏陶。因此,关于伯父的许多事情,她非常清楚。 朝鲜战争结束后,彭德怀留在北京负责军委工作,住在中南海。1953年,彭钢读初中,因家里住得近,所以她在中南海待了六年。 在她的回忆里,那些常见的伯伯中,杨尚昆是最年轻的一个。 她记得杨尚昆特别喜欢看电影和游泳,有时候还会带上自己的孩子一块儿来。大家都觉得杨伯伯人特别和气,对我们这些小朋友关心得很,总是乐得和他待在一起。 伯伯在部队工作,来这儿的大多数都是军人,而杨伯伯可是为数不多的非军人之一。 她们也了解到杨伯伯年轻时在苏联读书,是个知识分子。不过,那会儿的她们并不知道,杨伯伯其实早就投身于军队,并且跟伯伯是老战友呢。 1959年以后,他们一家搬到了西郊的吴家花园。伯伯的警卫参谋、机要秘书和司机也随之而来,大家都意识到这是杨伯伯的安排。杨伯伯觉得,在那种情况下,身边的人互相熟悉,才能更好地照顾到伯伯。 彭德怀在离开中南海之前,特意整理出他的元帅服、以前战争得到的勋章,还有朝鲜战争中获得的国际勋章等物品,全部上交上去了。 这些物品最终被妥善保存,得益于杨尚昆的提前安排。他曾明确 instruct 相关部门要好好保管彭德怀交上来的这些东西。 在彭德怀被隔离的六年里,彭钢心里一直记得,杨伯伯常常到吴家花园探望伯伯。他不仅是来看望的频率最高的那位,也是伯伯在艰难时期默默给予支持与帮助的人。 后来伯伯平反后,彭钢常常去拜访杨伯伯,聊起他和我伯伯一起工作的往事。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3日,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,陈云提出要为冤假错案进行平反。在这个时期,彭钢得知杨伯伯获释的消息,立马赶去探望他。 他们没想到彭钢会到来,见到他时都特别开心。杨尚昆还叮嘱他,一定要仔细找老总的骨灰,绝不能搞错。 1978年12月24日,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和陶铸举办了追悼会。彭钢在现场泪水止不住,邓小平伯伯安慰她:“别难过,今天应该是个高兴的日子。” 杨伯伯握着她的手,言语虽少,却让她真切感受到他对伯伯的深厚怀念。 后来,湖南平江竖起了一个彭老总的铜像,底座上刻着杨伯伯的亲笔题字:彭德怀同志铜像。 1998年3月初,她去看望杨伯伯,刚一见面,杨伯伯就笑着说:“你来得正好,要不然我还想找你呢!”她问他有什么事吗? “我听说你最近做了很多好事,真是让人佩服啊!我想请教你一些经验,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学的。” “今年是老总诞辰100周年,我打算写篇纪念文章。现在自己亲自动手有点困难,不得不口述,需要有人帮我整理成文。写文章的人好找,但对老总了解的人就不容易找了,你觉得找谁比较合适?” 彭钢琢磨了一下,建议杨伯伯找《彭德怀》编写组的何定同志。 那时候,杨伯伯已经年过花甲,身体依旧很棒。他跟她说,打算在秋天去湖南参加老总100周年的纪念会,顺带去看看老总的家乡。杨伯伯还问他,住在湘潭好还是长沙好呢? 彭钢说:“我建议你住在湘潭,那儿离老家乌石镇近一些,这样能省点路上的折腾。我对那边挺熟悉的,到了我陪你一起走。” 没想到的是,没过多久杨伯伯就生病了。 杨尚昆对彭德怀的怀念 1978年,杨尚昆被释放后,开始四处寻找彭德怀的消息,结果得知他在1974年就去世了。这个消息让杨尚昆非常难过,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。心里对这份情感的惋惜,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。 1979年夏天,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和负责彭德怀专辑编写的团队,把相关资料整理成了《彭德怀自述》这本书,期望能够发布出来。 在出版之前,这本书得先确认其历史真实性。所以,稿本被送给曾与彭德怀共事的老将军和老干部进行审阅。 杨尚昆也在审阅名单上。当他拿到这本稿件时,心里觉得责任重大,必须认真读一读。 那时候的他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和广州市委第一书记,工作那是相当繁忙,不过他还是抽空仔细翻了翻。 他一边细细阅读,心里不禁感到一阵心痛,想到了彭德怀经历的种种。脑海中浮现出他们第一次握手的情景,还有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,满怀希望地憧憬着革命的美好明天。 在接下来的日子,杨尚昆总是熬夜到凌晨12点才结束工作,之后又花上两个小时来读《彭德怀自述》。 他仿佛置身其中,随着彭德怀的文字回忆,像看电影一样体验他的故事,眼泪一个劲儿地流。他把这本稿件细致地读了好几遍,心中对彭德怀的思念也变得愈发深沉。 他感慨地说: “看着《彭德怀自述》里彭老总那些像战时草拟电报那样的半文半白的问题,感觉他就像在我面前!里面不少事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。我相信,这本《彭德怀自述》的出版,肯定会引起大家的热烈关注。” 彭德怀在文中提到的和杨尚昆之间的种种故事,让他对彭德怀的怀念愈加深刻。 所以,杨尚昆在此后推动了《彭德怀自述》的公开出版,这可算是他对彭德怀最好的纪念了。 杨尚昆不仅大力支持《彭德怀自述》的出版,还曾多次写下感人至深的文章来缅怀彭德怀。 1979年,杨尚昆倾情写下了《我所知道的彭老总》这篇回忆文章,里面讲述了他与彭德怀之间的相识和交往,也描绘了他们之间那段深厚的战斗友谊。 退休之后,他又动笔写了一篇《追念彭大将军》的文章,表达自己对彭德怀的怀念和思念之情。 在开头,他直截了当地提到,彭德怀是自己一生中最亲近的战友,他们已经相识了32年,分别又过了33年。虽然离开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相处的时间,但对他的怀念却丝毫没减,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深厚。 接着,他满怀感情地追忆了他们32年来的关键交往和深厚的友谊。 往昔如烟,年过九旬的杨尚昆,心里满是对战友的思念,想着去彭德怀的老家走一趟,没想到没多久他就病倒了。 1998年8月的某个日子,杨尚昆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安静地躺着,床边放着一份已修改过四次的《追念彭大将军》的稿子。 他请求工作人员再给他读一遍,好做最后的确认。此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。就在他一字一句地听着的时候,意识又模糊了。最终,这篇文章在8月22日完成。 1988年9月,正值彭德怀90岁生日之际,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编辑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了《彭德怀军事文选》。在书出版之前,杨尚昆为这本书仔细地撰写了序言,显示了他的重视与郑重态度。 他又一次翻开了记忆的大门,高度评价了彭德怀在军事生涯中的才华,同时也侧面流露出对彭德怀深切的怀念之情。 除了写怀念彭德怀的文章以外,杨尚奎自从1995年退休之后,就开始酝酿撰写《回忆录》,其中有不少对彭德怀的追忆。 在这本厚重的《杨尚昆回忆录》里,杨尚昆多次重点提到彭德怀。对彭德怀的回忆随处可见,流露着他对彭德怀的深切怀念和厚厚的情感。 不过,杨尚昆去世后,彭钢还听身边的同事说,杨伯伯在病床上还关心着纪念文章《追念彭大将军》的写作。这几个月里他动手多次修改,彭钢读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。 可惜的是,杨尚昆没能等到彭德怀百年诞辰那天就离开了他们。 在杨尚昆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写下了三篇纪念彭德怀、周恩来、刘少奇的文章。可以说,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依然与战友们紧紧相连。 1998年9月14日凌晨1点17分,杨尚昆在北京辞世,享年91岁。对于自己的后事,他早有安排:仪式要简单,想回老家,埋在故乡,还要在四哥的身边。 杨尚昆怀着对彭德怀和战友们的深切思念,或许在天堂与他们重聚。他们在那儿,早已举杯畅饮,倾诉着对彼此的怀念。 因为平台的规定,只有在您与我有更多互动(比如点赞、评论、转发)的情况下,您才能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不错,可以点个【关注】。成为铁粉后,您就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文章推送啦! 请提供相关内容,我将帮助您进行改写。 《杨尚昆的晚年情怀》邱建 葛幼力 《字里行间的怀念:从杨尚昆心系彭德怀著述看其战友情深》洪梦 《杨尚昆与彭德怀的深厚情谊》刘明钢 《患难见真情——彭德怀与杨尚昆的交往》彭钢 |